主動運動訓練 / 被動運動訓練
主動運動訓練:以患者為核心
治療師作為一個老師和幫助者,患者與治療師就是運動員和教練的關系,以挖掘與提高患者自身的運動功能和運動能力為主。
被動運動訓練:以治療師為核心
患者只是一個被動接受治療的病人而已,治療師主要著眼于患者肢體的“緊”和“松”,以被動的降肌張力為目的。
治療師在康復訓練中是以主動運動訓練為主,還是以被動運動訓練為主,主要基于治療師對康復訓練的認識和康復理念不同。
眾多的臨床康復治療中
↓ 被動運動訓練特點 ↓
治療過程機械化,不費腦力,患者在治療師的控制之下。
即時“效果”好,患者在靜態下肌肉和肢體緊張很快就被放松,關節被動活動度好,姿勢矯正好。
- 在康復訓練中最常見的被動方法 -
關鍵點控制(Bobath神經發育技術)。
局部牽伸、關節壓縮、被動屈伸、局部刺激(體表、本體感受器)等。
神經易化技術( Rood多種感覺刺激療法等)。
牽拉、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穿戴矯形器、站斜板、站站立架等。
功能性刺激、經顱磁技術(TMS)、CPM被動訓練等儀器治療。
- 輔助主動運動訓練 -
學習新的運動機能必須是主動的,只做被動運動難以學到新的運動模式。
只有主動運動才說明某一項運動機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了回路。
主動訓練對生活的指導意義更大:感受、學習、熟悉、習慣、掌握、應用、指導日常生活。
——
如何處理好主被動訓練間的關系?
被動訓練間加入主動訓練輔助
在保護訓練者自身安全的同時
根據肌力狀態接觸被動訓練進入自主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