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神經外科醫生的工作,讓凌鋒對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理解。去年,她提交的向村衛生室投放「康復健康小屋」的提案,得到了國家衛健委的認可。至今,有 100 個小屋在全國 12 個省落地。結合已有的經驗,今年凌鋒還將提交一份在全國普及「康復健康小屋」的提案。 目前我國的康復醫學是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發展的,起步比較晚,目前仍是人才緊缺的,所以要加快步伐。 理想的狀況是,康復醫師、治療師的數量和臨床醫護的比例至少是 1:1。(注:根據《2020 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我國執業醫師 321 萬余人,注冊護士 444 萬余人。)而且一些前沿領域,如腦機接口、機械外骨骼等,也需要更多的康復人才參與。 凌鋒教授提及:現在有很多人,包括醫生在內,就相信手術治療、藥物治療,都沒有意識到就是說康復對于一個人的健康有多重要。在那些康復醫學發展比較早的國家,比如今天心臟放完支架,明天康復治療師就開始有針對性的訓練,在我們這里,無論醫生還是家屬,很多時候還是認為要多靜養一段時間。 如果把大家的健康看作一架正在飛行的飛機,預防醫學可能是機頭,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就是飛機的兩個機翼,機翼一個大一個小,飛機是無法飛得平穩的。 凌鋒教授這樣說:康復涉及到的不是大家常規理解的開藥的處方權,而是非藥物處方權??祻椭委煄煵粦撌且粋€機械的執行者,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康復治療師是每天和病人互動最多的那個人。 這個問題不光涉及到認知度,還有能力是否足夠。 康復治療師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單單是醫學,還要掌握一些人體工程學、語言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 我國的康復治療師水平是參差不齊的。處方權的放開要求康復治療師要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 未來可以設置不同的準入門檻,你要有哪些學科背景、通過哪些考試,達到更高的門檻,就有更高的準許和待遇,就可以擁有非藥物處方權。 但不能把這扇門完全堵住,如果沒有專業的認證、沒有相對清晰的職業前景,有多少人會愿意干呢? 凌鋒教授認為:現在各大院校的培養方案差異很大,有的已經細分出了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作業治療師等方向,有的是學中醫里的針灸推拿,有的體育大學里面,會多少加一點點運動康復的內容。 這真的需要一個專業的隊伍給出意見,比如我們殘聯的康復協會,或者科協的中國康復醫學會,這是我國僅有的兩個康復方面的一級協會、學會。 我現在是以康復協會理事長的身份在推動這件事,我們成立了一個聯合會,叫中國康復治療師認證培訓聯合工作委員會,就是把這兩個協會、學會的頂尖專家集合起來,希望由他們來共同制定一個方案。 對于目前相當一部分治療師是從其他方向經過短期培訓轉崗而來的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它更快地填補人才的缺口,但并非要永遠如此。目前培訓的內容和時間都不一致,我們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和提煉,現在已經到了要建立統一的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時候了。